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第20220195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2-36129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网上赌搏网站 | 发文日期 | 2022-08-15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您提出的关于“实施科技强省战略,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提案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强调国家推进科技创新、我省建设科技强省的重要意义,分析指出我省制造业大而不强、资本活跃度不高、创业人才不足、产业链不完备等问题,并提出“创建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建议,对改进我们的工作有重要价值。综合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知识产权局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省科技强省的推进情况
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积极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一)全省上下凝聚同频共振合力。省委、省政府高规格成立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三次领导小组会部署全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政策和重大任务,谋划科技强省“四梁八柱”创新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以及创新人才、成果转化、财税金融、国土空间等四个配套政策,形成系统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部署安排和“1+4”政策体系。省人大、省政协分别通过专题询问、协商、调研等形式,指导推进科技创新。各市(州)相应调整加强了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机制,聚力抓好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落实落地。
(二)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居第8位、中部第1位,进入全国科技创新水平“第一方阵”。武汉正式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建设布局初具雏形,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域启动建设。10家湖北实验室组建运行,陆续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科技成果。争创国家实验室获得重大突破,汉江实验室即将挂牌。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30家、居全国第4位;获批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占全国总数1/8。202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居全国第5位,新入选“两院”院士8人、居全国第4位。
(三)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围绕打造“51020”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2019年以来,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的82个项目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000余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取得“3个过万”的好成绩。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317.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逆势增长,总数达14560家,两年翻了近一番,居全国第7位;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发展,2021年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超过14100家,位居全国第7位。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鄂转化,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00亿元,居全国第7位;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0.26亿元,同比增长54.4%;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达到52.66亿元,同比增长39.8%。
(四)科技创新生态优化提升。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顺利完成,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四个省份之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获批首个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放权”,科研效能明显提高。深化开放合作创新,与江西、湖南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中非创新合作大会隆重举行、获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介绍。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必须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对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强省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下一步,网上赌搏平台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实支撑。
(一)聚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加强协调推进,建立完善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促进国家层面对接部委支持事项举措尽快落地,推动省、市、区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具体任务。二是精准发力施策,高标准建设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推动集聚重大创新平台,加快产出一批高质量原创成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三是加强交流互鉴,积极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创新城市群,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立标杆、走前列。
(二)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实验室,积极推动在鄂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高标准建设实验室体系,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构建引领性、多层次、有鲜明湖北特色的基础研究平台体系。二是加强前沿领域布局。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前瞻部署新一代人工智能、6G通信、量子通信、类脑科学研究等一批战略性科技重大项目。三是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升我省优势学科基础研究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推动设立独立预算的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完善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坚持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并重,鼓励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
(三)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瞪羚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其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体系化、任务型技术攻关。二是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智能网联、光电、芯片、北斗等产业领域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围绕氢能、储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等未来领域,组织攻关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把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建设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入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评价等国家改革试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鄂转化,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四)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一是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进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强化技术、平台、人才、基地等创新要素一体化布局。推进落实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措施,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二是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推行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构建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奖励力度。三是推动专利创造运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五大工程”,即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转化运用、企业知识产权护航、荆楚品牌培育、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企业共享使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
网上赌搏网站
2022年8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