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第337号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1-50642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网上赌搏平台 | 发文日期 | 2021-07-23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国家超算武汉中心建设 助力湖北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并商相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武汉超算中心建设情况
超算中心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武汉建设国家超算中心,可为我省开展大科学研究、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目前,武汉国家超算中心建设已列入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初稿)。武汉市已成立了由市发改、经信、科技、财政、政数局、东湖开发区、产发投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武汉超算中心建设工作专班,编制了武汉超算中心建设方案(初稿),提出了武汉超算中心的定位、建设目标、投资估算等,确定由武汉市产业发展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建设选址在光谷科学岛,并于5月31日举行了武汉超算中心建设启动仪式。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分两期建设武汉超算中心。一期按200P规划建设,计划2022年底建成投运,并申报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争取获批“国家超级计算武汉中心(筹)”;二期按400P规划建设,计划2024年底根据市场需求扩充算力,申请挂牌“国家超级计算武汉中心”,并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达到全球前十算力水平。
二,关于加快构建公共算力服务平台
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是构建智慧社会和数字经济的关键性公共新型基础设施。据统计,目前,全省在用数据中心超过80个,机架服务器达到10.8万架,居中部六省之首。在全省数据中心布局上,武汉市是我省数据中心发展的核心承载区,落地了中金数据大数据中心、武钢大数据产业园、电信中部大数据中心、腾龙、众维亿方等一批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同时,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正式投入运行,其一期建设规模为100P FLOPS AI算力。襄阳依托中国移动襄阳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襄阳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华为襄阳云计算基地发展,形成服务襄十随神城市群的区域性数据中心集群。宜昌依托三峡大数据基地田秋渔、紫阳、东岳庙等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了服务于宜荆荆恩城市群的区域性数据中心集群。
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20〕1922号),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区域,以及部分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布局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当前,我省正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对接、全力争取国家在湖北布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下一步,我省还将重点推进存量数据中心绿色改造,推动年均PUE高于2.0、规模小的数据中心向集约化高效化发展,支持武汉建设运营好国内首个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加快建设武汉超算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超级计算枢纽城市,支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关于建立以前沿交叉技术为核心的人才队伍
在科技史上,学科交叉融合往往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最前沿,最有可能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据统计,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34项成果中,近半数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因此,加快推动我省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培养、留住、引进前沿交叉技术人才,将对我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谱写科技强省建设新篇章产生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制度创新力度,稳步推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政策,逐步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转化的体制机制。在交叉人才培养方面,我省针对武汉光谷、国家航天基地、国家网络安全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等重大创新基地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华中科技大学新设立未来技术学院,指导湖北大学成立微电子、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学院,在交叉人才引进方面,我省聚焦“光芯屏端网”和重点新兴战略产业,精准从国内外引进交叉技术人才。据统计,2020年我省在数字、信息、空天科技等交叉产业领域先后引进了“高精尖缺”人才265名。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快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持续优化重大创新平台基地培养、留住、吸引人才的环境,继续聚焦“光芯屏端网”等重点产业,建立引进重点人才清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交叉技术融合创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交叉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切实提升前沿交叉技术人才在我省人才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加快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