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科技局介绍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关情况
近日,襄阳市召开市委新闻发布会,解读襄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发布会上,襄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阳以诚对未来五年科技部门如何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来加快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阳以诚介绍,襄阳市委第十四次党代会绘就了“加快建设美丽襄阳 、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美好蓝图,按照襄阳市委的决策部署,将按照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思路,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来加快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一是实施创新策源工程。襄阳已制定《襄阳市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强化襄阳高新区“创新驱动核”的功能,建设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打造“一核三城”的创新主平台;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湖北隆中实验室的相关文件要求,加快推动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尽快建立健全法人实体运作、人才集聚、开放共享、多元投入、成果转化等新型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推动先进车用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招校引院、强校兴院等工作,重点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提升运营质效,加快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襄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枣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谷城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老河口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5年,力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600家,省级以上科技园区数量(家)达到20家。
二是实施双链融合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助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我们将实施创新企业提升“三百”行动,每年遴选100家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制定实施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扶持计划,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梯队。未来5年,力争襄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21.8%提高到2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超过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比重达到50%。
三是实施人才引领工程。通过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五年内,力争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50人、高层次科技人才5000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50个,努力形成汉江流域的人才高地。今年9月28日襄阳全市科创大会聘任了李培根、桂卫华、张联盟、张启发等12位科创顾问,连续两年评选了20名首席技术专家,这对襄阳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起到了很好作用,奠定了很好基础。发挥襄阳市科创顾问智力支撑和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襄阳)基地作用,建立高端人才供需常态化对接机制。
四是实施要素聚合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构建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大力推进“揭榜挂帅”制度体系化、常态化、专业化。推进科技服务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培育创业投资市场、实施“金种子”培育计划,为科技企业提供有力有效的融资支持。积极创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城市,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五是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加快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形成科技成果“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重点打造“襄十随神”科创走廊,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创新联动,推进市域、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汉江科联网智能化功能,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襄十随神”科技资源互联互通。
目前,襄阳在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已经谋划了99个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其中包括重大创新平台46个、重大创新园区28个、重大创新项目25个,总投资额达到763亿元。襄阳将重点抓好这批项目的落实落地,全力推动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势见效,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科技硬支撑,尽快搭建起科技创新“四梁八柱”。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