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第十三届第一次会议第20230263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3-24540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网上赌搏平台 | 发文日期 | 2023-08-10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助推湖北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综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意见答复如下:
一、多措并举,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结合我省支持科技创新“1+4”政策体系,配合部门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省级财政安排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采取“揭榜挂帅”“创新券”等多种方式,广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内的科技创新主体广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省财政厅还将从省级层面统筹相关科技专项资金,通过绩效后补助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予以支持。
二是为有效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公里”,强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支撑,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已主导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省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计划通过市场运作,加快构建1000亿元规模的科创基金群。新型研发机构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积极对接,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三是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瞄准关键领域和学科前沿,积极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湖北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一是加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22年8月,提请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鄂政发〔2022〕39号),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组织学校科技资源与地方主导产业、重点产业深度对接。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2022年7月,编印了2017年以来国家和省科技政策文件摘编,共选编文件25份,督促省属高校修订完善本校相关制度规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指导意见》(鄂教科[2022]1号),明确要求高校将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贡献情况合理纳入教师评价范围。
三是推动高校主动服务企业。2022年,组织全省高校开展了服务千家企业活动,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联合攻关,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千余个,开展横向合作项目近万项。明确要求高校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建立健全人才校企双向流动制度,2022年共组织高校向企业派驻科技人员2000余人。
四是引导高校积极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结合访企拓岗行动带头走访地方和企业,与产业特点明显、行业企业聚集的地市县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试点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增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服务湖北建设全国创新高地。三、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是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进入多元化的蓬勃发展阶段,已发展形成5种类型,机构总数达到452家,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在各地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强化政策引导,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有序发展。先后出台《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管理实施方案》《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指南》《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目标定位、备案条件、管理支持方式、支持措施等,对新型研发机构的顶层设计、功能设置及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提出了要求。2022年,还印发实施《关于推进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这也是全国首个关于创新联合体建设的省级指导意见,创新性界定联合体建设的决策议事机制、首席科学家制度、利益保障机制、开放发展机制。各地市州在省级层面指导下,纷纷出台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举措,全省上下营造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已经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用为导向,着力推进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湖北力量。
一是围绕我省企业、产业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谋划,加快规划建设和科学布局一批以用为导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标准设计、政策落地和绩效导向,为争创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做好储备。
二是将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省内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在经济、科技水平较为发达省市设立离岸科创飞地(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飞地成果转化和跨区域招商网络,让“雁南飞”变成“凤还巢”。同时支持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形成省内创新合作网络,推动平台、项目、资源等要素互联互通。
三是进一步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政策环境,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实行投管分离,采用更适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需求的市场化商业模式、人才激励制度和投融资管理机制,确保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生命力。同时加大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柔性引才模式,采取多形式培养引进高端人才,以市场化为导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健全科研人员容错机制,推进各类优质创新创业人才在新型研发机构汇聚扎根。
感谢您对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北网上赌搏网站
2023年8月10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