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第十三届第一次会议第20230149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3-24532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网上赌搏网站 | 发文日期 | 2023-07-18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贵单位在湖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关于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 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湖北科技人才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提案中提出的建议对完善我省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省人社厅、省委组织部等部门的办理意见,现将有关工作情况回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湖北省聚焦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纵深推进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
(一)以政策突破带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试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行政助理、经费审计师等制度,赋予战略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二是强化科技人才激励力度。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精准激励三类科研人员,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服务企业专项,改进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保障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时间不少于4/5用于科研。三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出台《湖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设立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推进不同层次、梯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29人入选第七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其中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入选量较上年增长50%;新遴选79个省“科技创新团队”共组织474名高层次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四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实施《关于支持院士及院士后备人选在鄂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强化科技平台支撑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的若干措施》等举措,完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使用机制,以“自主选题、定向资助,突出目标,包干使用”的科技攻关新模式,支持17名院士后备人选,资助金额达3400万元。
(二)以国家试点为契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一是承接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制定《湖北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聚焦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服务、激励等政策措施,按照四类创新活动类型,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二是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模式。推行人才动态评价“注册制”“积分制”,减少审批和答辩环节,人才只需在服务平台上提交信息“跑分”,经线上评审即可享受相应政策,累计吸引1.7万余名海内外人才注册、4200余名人才申请对应项目。三是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修订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对专业技术人才重点评价技术创新、专利发明、科技成果及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业绩贡献。在全国率先出台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的指导意见,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建立职称分类评审制度,做到“谁用人、谁评价”。
(三)以人才激励为目标改革科技奖励制度。
一是修订省科技奖励办法。《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将于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增设省青年科技创新奖,着重奖励工作在科研一线、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实行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等提名的制度,进一步简化提名程序;设立省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奖励评审和监督并重的组织体系。二是试行高端人才个税奖补政策。在湖北自贸区试行高端人才个税奖补政策,树立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人才激励导向,累计奖补1644人、3.21亿元。三是加大创新人才科技奖励力度。2022年共授予314项(人)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自然科学奖48项、技术发明奖2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08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1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5项。
(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优化考核分配机制。
一是实行灵活有效的分配方式。鼓励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作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方式,可参考人才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薪酬水平,所需绩效工资总量在绩效工资中单列,相应增加绩效工资总量。二是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以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和业绩为评价标准和导向,由高校自主决定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办法,在总量内灵活分配绩效工资,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和成果在绩效分配中的比重。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力度。在湖北工业大学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对职务科技成果“统一赋权”,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与学校共同拥有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固化收益分配比例。将全省事业单位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作为单列核定绩效工资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湖北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持续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既有湖北特色又有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制度体系。
(一)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深化人才“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人才引进和服务试行申办申报手续。赋予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育留用管”等方面更大自主权,对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用人单位按规定追究责任。实施战略科技人才专项,依托国家各类科技人才项目实施,引导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参与创新创业。实行战略科技人才全权负责制,赋予人、财、物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对战略科技人才实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绿色通道。
(二)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统筹推进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以用定评、评用相适,合理衔接科技人才激励,引导各类科研人员服务国家、潜心研究、尽职履责、作出贡献。赋予重点高校、重大科研平台、重点企业人才举荐权,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人才评价周期。推行人才注册制和评价积分制,突出业绩贡献、价值产出等市场成效,建立“随到随评”“认定即享”机制。
(三)畅通人才流动机制。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等,统筹实施“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计划,创新人才柔性流动、共建共享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企业放心流动。鼓励高校建立健全人才校企双向流动制度,探索引才在高校、用才在企业、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企业的灵活引才用才机制。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新建300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和服务向县域一线集聚。指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为到基层一线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服务。
(四)强化人才收益分配机制。推广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湖北试点的成功经验,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允许国有企业与发明人事先约定科技成果分配方式和数额,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支持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按规定兼职兼薪、离岗创业、在职创办企业,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专此函复。
湖北网上赌搏网站
2023年7月18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