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赌搏网站

湖北政府网 |邮箱|计划管理|工作后台 |自科基金验收入口| |登录|注册

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第2022055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第20220557号提案的答复

2022-08-30 08:15 网上赌搏平台
索 引 号 011043145/2022-36197 分    类 科技
发布机构 网上赌搏网站 发文日期 2022-08-30
文    号 有 效 性 有效

你们提出的“加快推进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案收悉。我厅会同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从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产学研融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一、不断优化产学研融合政策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为加速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我省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湖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强化科技成果创造能力、提升企业承接能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强化转化激励等方面,全方位制定了推动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二是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6月我省获批建设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区以武汉、襄阳、宜昌为重点,以创新和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抓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三是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湖北工业大学纳入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并指导湖北工业大学深入推进改革工作。经过一年的试点,湖北工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技术交易合同项数达810项,合同金额同比增长达80%,其中,知识产权转让(授权)数65个,成交金额2270.2万元,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09%。

二、大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湖北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各高校制定协同育人实施方案,从全省高校建设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省级精品课程等入手开展教学基本建设,以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做好政策引导和评价激励。布局建设芯片产业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湖北HUAT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个国家级产业学院。

二是强化人才评价的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修订发布《湖北省职称评审专业目录》(鄂职改办2021〕46号),首次明确设置技术转移服务专业,并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工程等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或条件标准修订重要内容。对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新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离岗创新创业或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对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可打破常规直接申报相应系列(专业)高级职称。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单项投入经费达50万元的横向项目,在业绩考核、职称评聘中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三是树立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支持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通过兼职兼薪、多点教学增加收入;鼓励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制等激励方式。科研劳务收入、离岗创业收入、兼职兼薪收入、多点教学执业收入等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职务科技成果现金奖励计入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

四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是推动产教研联动合作的重要方式。网上赌搏网站以高校院所为依托单位,整合行业内优势资源,推动组建了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空装备等37家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院士等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共同组建了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光纤传感、生物医学成像等10个产业创新联合体;以创新平台为基础,由骨干科研人员以股权为纽带,吸引政府资金、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等参股,推动成立了薄膜材料检测技术及其设备研发、生物活性材料器械技术、可印刷介观太阳能电池技术等10家专业型研究所(公司);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了341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58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点培育十家科技领军企业创新标杆、推进百家创新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精准支持千家高新技术企业扩规提能、加快培育万家高新技术后备企业。2022年1月-7月,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申报数量4791家,较上年同期增长67.8%;评审通过企业数量2890家,较上年增长188.4%;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国家库数量达15101家,已超2021全年入库总量(14124家)。

二是深入实施“悬赏揭榜”制。2019年起,连续三年以“揭榜挂帅”形式组织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社会征集项目需求1424项,发榜312项,揭榜成功154项,对57个项目给予6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通过实施“揭榜挂帅”,“120W皮秒、40W飞秒激光器”研发成功,进入了全球第一梯队;“100G硅光收发芯片”正式投产使用,是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集成度最高的商用硅光子集成芯片之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P用抛光垫技术,解决了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中的一项“卡脖子”材料问题。

三是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为引导有实力的工业制造业企业自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和智力外溢性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业链带动,对3年内建设费用总计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平台项目,验收合格后按不超过建设费用的20%,在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中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2021年,省经信厅新认定氢能、北斗、资源循环利用及装备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信息光电子、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获批工信部省部共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省经信厅、网上赌搏平台、省军民融合办等9部门,共同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省规上企业共建有研发机构3429家,较上年增加788家,增长29.8%。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13.6%,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048家,增长30.3%。规上工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从上年不足13%,提升到17.2%。

四、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中试研究基地。为破解我省中小企业的中试验证难题,加快推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省内产业化应用,制定出台《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组建方案》,将具有中试服务能力的单位分批纳入备案管理,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向社会公开发布,并根据为企业提供中试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予以事后奖补。目前已备案116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覆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为我省中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中试服务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各中试基地累计开展中试服务4585次,服务企业1480家(次),促成1744项产品面世。

二是提升中介服务能力。按照“机制创新、评价促进,奖优罚劣、动态管理”的要求,以开展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和绩效评价奖补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全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目标导向,激活释放其服务潜力,引导和激励中介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14家。

三是强化科惠网服务能力。不断优化“科惠网”服务功能,采用“互联网+科技服务”模式,深度整合资源,建立“省、市、县”“资源、服务、转化”双向三级网络,联合省内外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组成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服务矩阵,实现了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数字化融合发展。平台以“线上+线下”方式,提供科技成果精准匹配、企业个性化精准对接、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信息共享等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为技术转移中介提供最优越的工作环境。线下建设服务大厅,为各类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提供工作窗口,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链”,实现“一站式服务”;线上不断强化科惠网服务能力,实现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目前科惠网注册用户近4万,入驻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及科技服务机构1万余家,集聚省内外可转化科技成果15万余项,技术需求1万余项,各类产业技术专家1.5万余人,建成湖北科技政策库,收录科技政策600余条。

四是完善工作体系网络。以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为基础,布局建设“1+2+N”(“1”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2”为襄阳、宜昌两个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N”为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园区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性服务平台,构建了“纵向联动、横向互通、覆盖全省”的技术转移体系网络。目前共建有基层站点94家,资源分站50家,服务分所6家,并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华南中心、郑州中心、海洋中心等20家国内区域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同时,牵头发起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联盟,共有鄂湘赣三省的1065家机构入驻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协同新格局。

五、强化科技成果对接服务

一是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系列活动。2020年起,常态化开展“联百校转千果”“鄂来拍”“鄂来接”等活动,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深度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共组织“联百校 转千果”“鄂来拍”“鄂来接”等活动40场,共推介1423项专利成果,累计获1923家企业(机构)认领,意向金额达21.84亿元;组织地方发布763项技术、融资、服务需求,被30家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构认领833项次,意向金额15.84亿元。

二是选派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省经信厅从2020年起,每年从省内外高校院所中选派200名左右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拥有发明专利、专有技术或科研成果,致力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科技人才,对口承担本专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每批服务期2年,以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服务企业,原则上每月服务企业时间不少于7天,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等。“科技副总”工作实施两年多来,已选派524名企业“科技副总”对口服务中小微企业。截至今年5月,已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91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531项,引进人才728人,共建创新平台305人,达成项目合作579个,协议金额4.3亿元。

六、加大科技金融支撑力度

一是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聚焦“光芯屏端网”等新一代技术产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中的枢纽作用,全方位、多渠道提升上市后备企业和上市公司质量,促进投融资和产业系统发展。2021年全省新增20家上市公司,其中科创板4家、创业板8家、北交所3家;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253家,位居全国第7、中部第1;四板挂牌企业6129家,其中“种子企业板”36家,“科技板”2661家,“青创板”133家、项目8个,“海创板”40家。为507家托管挂牌企业完成股权融资3121笔,实现融资总额1624.06亿元。

二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抢抓新三板深化改革机遇,印发《关于做好新三板挂牌企业培育辅导有关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地全面开展新三板挂牌企业摸底排查,引导新三板挂牌企业转层晋级,推动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稳存量、提增量、优质量。2021年全年新增四板挂牌企业248家,总数达到6129家,挂牌企业实现县域全覆盖,企业挂牌数、股权融资数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同业前列。会同有关部门,引导支持发债主体通过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境内外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协调知名投资机构与我省深化战略合作,助推基金业加快发展,加大我省企业股权投资力度。根据Wind金融终端统计,2021年全省通过境内外上市公司、三板、四板和PE/VC实现股权融资774.66亿元,同比增长8.35%;通过同业存单、金融债、中期票据、短融券、公司债、企业债等实现债券融资6059.88亿元,同比增长18.61%。

三是推动设立科创基金。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动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引导带动各类金融资本加快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要求,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网上赌搏网站,对拟设立湖北科技创新发展基金进行了认真研究,从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的背景与意义、基金设立方式与投资重点等方面提出了分析建议。

四是引导私募基金加大投资。近年来,证监会湖北监管局持续引导全省私募备案基金机构规范发展,鼓励各类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我省各类企业。2019年指导筹建湖北省私募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省基协),依托该协会,每年组织多次行业发展培训、组织开展精准投融资对接、组织多次行业调研座谈,为全省私募基金行业和企业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和业务对接平台。

七、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育

一是大力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湖北技术转移学院,聘请多名北京、上海等地技术转移培训导师,重点培养一批既有行业技术背景,又掌握技术转移专业知识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将业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探索实行技术经纪人代理技术成果“佣金制”,建立科技“店小二”队伍,带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共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2001人,其中高级技术经纪人26人、中级技术经纪人177人、初级技术经纪人1798人。

二是探索开展技术转移学历教育。支持高校自主设立技术经纪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专业或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我省有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28所高校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7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东湖学院等5所高校开设有知识产权专业,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等4所高校开设有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了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专业人才。

三是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渠道。实施“技术经纪人专项培养计划”,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设立专职技术经纪岗位,单列职称指标,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该岗位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因素。同时,修订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明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较为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可以直接评聘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职称。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在我省转化落地。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为推动各地切实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大考核激励力度。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院所创新能力评价范围,评价结果作为对其支持的重要依据,推动各高校院所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简化成果转化程序。深入挖掘和分析我省成果转化工作存在的典型性问题,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与创新主体、转化主体同题共答,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共同推进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二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重点改革。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试点范围扩展到省属重点高校院所,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研究制订适合我省实际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建立科技成果多元价值评价机制,形成以价值为尺度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探索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的方式和模式,破解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积极推动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三是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支持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推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拓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的数量与规模。支持发展资产管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建立有利于满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的内部资金成本转移优惠定价和核算机制。推动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知识产权押品动态管理。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优先支持科创企业,降低担保费率,降低或免除反担保要求,提高拓展科创担保业务积极性。加快推广新型政银担合作,加大“再担科创贷”等产品创新力度,优化业务流程,加大对科创企业担保增信力度。

四是持续推进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继续开展“联百校转千果”“院士专家企业行”“企业高校院所行”等活动,常态化组织各类合作对接活动,促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继续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的布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按照省委、省政府“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部署要求,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对口帮扶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和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引导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

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关注、指导和支持!

湖北网上赌搏网站

2022年8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 
澳门美高梅赌博平台 网上赌搏网站排行榜 十大菠菜台子 亚洲博彩平台排名 网上赌博app 新余市科技局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林业局 焦作市林业局 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黄南藏族自治州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