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第20220130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2-36111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网上赌搏平台 | 发文日期 | 2022-08-24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进一步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深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上赌搏平台会同相关单位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积极作为、主动谋划。
一、高站位谋划,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战略导向,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积极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先后启动了先进低碳冶金、传统医药、光纤激光器、车规级芯片、新一代网络和数字化、生物医学成像等六大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加速推动相关领域科技资源整合、高端人才集聚和创新效能提升。二是坚持引育并举,厚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根基。发挥人才计划牵引作用。实施省重点引才计划,近两年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22人、占72.06%。实施“双创战略团队计划”,近两年入选的133家人才企业均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新工科教育,积极培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相匹配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引企入教”,从省内外企业累计选聘24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高校“产业教授”,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三是优化金融资源。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湖北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包括科技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分险、创投发展、政策支撑等5个方面20条措施。推进武汉光谷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共接入72家银行和投资机构开展线上合作。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12710家,支持债权融资1730笔,金额246.6亿元,股权项目44个,金额2.9亿元。在全省设立9家商业银行科技分支行和19家科技特色支行,为科创企业提供综合性、专业性的金融服务。
二、高水平创建,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新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建设校(院)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带领下,“两个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武汉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先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北斗及应用等领域,依托高校院所、地方政府,组建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10个湖北实验室,布局建设数学、物理、化学等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二是以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6+2+1”体系为基础,布局建设了“园区基层站点+资源分站+服务分所”的信息流转与成果转化服务节点,构建了“纵向联动、横向互通、覆盖全省”的技术转移体系网络。目前共建有基层站点94家,资源分站50家,服务分所6家,同时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华南中心、郑州中心、海洋中心等20家国内区域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
三、高质量推进,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提出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引领湖北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首批认定的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武汉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与北京、上海齐名。2021年12月,印发《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实施意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点和我省工作实际,提出了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增强集群创新能力、着力创新资金支持方式、着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四大任务。联合10个部门,制定出台了《湖北省推进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行动方案》,加快推动我省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2020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304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从2019年的不足13%,提升到17.2 %,初步统计2021年超过了20%。分行业、分区域组织开展系列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选派500余名科技人才到中小微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促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助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强化示范引领,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57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下一步,我们按照相关意见建议,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做好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组织实施关键技术项目攻关。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为引导,紧盯国家新一轮科技重大专项等机遇,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全面组织在鄂企业、高校院所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核心,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实行省级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引导,以选好帅和用好帅为重点,以解决重大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面向全社会征集最优研发团队、最佳解决方案,提升科研攻关精准性、高效性,推动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
二是建设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设施带动战略,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研究平台作用,鼓励0到1的创新,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加强设施探索预研工作,系统安排原理探索、技术攻关、工程验证等类型的预研项目。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整合高校院所、大型企业优势科研力量,加快建设湖北光谷实验室、洪山实验室,争取纳入国家实验室或在鄂基地布局。鼓励行业头部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技术领域研究院,积极支持国家光电研究中心建设。
三是持续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强产业领域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工作。引导和激励以科学家、技术研发人员等为代表的技术型高能级创业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科技创业。建立产业科技创业项目资源库,加强与科技媒体及懂技术的孵化器、风投机构等合作,挖掘有商业化潜力的产业化项目,形成项目清单。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推动科学家、科技企业技术高管等技术研发群体带动技术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加大创新人才团队引育留用。绘制一张产业人才地图。建立我省重点产业集群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紧扣战略新兴产业布局集聚用好人才。优化布局一批适用型学科。支持在鄂高校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加快培养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统筹实施“双创战略团队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双向培养计划”“技术技能高端人才成长计划”等专项,打造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网上赌搏平台
2022年8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