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第278号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1-50713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网上赌搏平台 | 发文日期 | 2021-07-29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收悉。该建议聚焦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结合当前科技工作形势,客观分析了创建意义和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和差距,提出了推进创建的工作建议,十分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下一步推进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做好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作用。网上赌搏平台会同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武汉市科技局等单位,对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省市协作,加快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的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认真开展研究分析,理清优势和差距,谋划建设思路和举措,会同武汉市和省直相关部门,研究形成《推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方案(送审稿)》,进一步明确推进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打造“大国重器重要承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区、长江生态大保护科技创新示范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等战略任务。2月18日,以省政府名义向科技部报送了《关于恳请支持武汉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函》,科技部王志刚部长在召开的部省合作会议上表示给予支持。
二是全力争取支持。加强与科技部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将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纳入国家规划布局。5月,在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指导下,组建工作专班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再次报送科技部恳请支持。6月24日,应勇书记、李乐成常务副省长、肖菊华副省长带队赴国务院向刘鹤副总理汇报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刘鹤副总理和参会的相关部委领导均表示湖北具备基础和条件,将大力支持湖北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会后,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会同省发改委,研究制定《恳请国家层面指导支持湖北推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事项清单》,正在按程序报审。
三是加强统筹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在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均作出相关部署。同时,高规格成立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召开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制定印发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和责任分工,将推进武汉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省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推动。武汉市紧扣科技创新中心创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研究起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制定重点任务“一区一表”清单,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络员对口联系和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能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落实。省财政切实加大对武汉市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2020年拨付基建基金近24亿元,积极支持长江存储基地等科技创新产业化和平台项目建设。 二、关于“聚焦原始创新,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的建议
一是推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坚持战略引领、需求导向、集聚发展和改革创新,精心组织编制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加强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2月3日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函请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紧扣错位发展,对接服务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二是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围绕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组建7家湖北实验室,建立湖北实验室运行管理和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实验室实体运行,7家实验室均已完成事业法人注册登记。依托湖北实验室,整合相关科研资源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推动省内优势科研单位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参与国家实验室网络。推进优化重组重点实验室体系,新获批建设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是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等已建设施提升功能。组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关单位申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脉冲强磁场设施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设施和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复评,进入提交深化建设方案环节。积极推进新建设施预研预制工作,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武汉光源和作物表型组学设施预研预制项目已通过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农业微生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设施关键部件和技术预研正在有序推进。省市区财政按照“基本方式+一事一议”原则,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投入保障机制。
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筹措“双一流”建设资金,近年来每年投入“双一流”建设经费超30亿元,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校,支持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支持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目前全省建有52个A类学科,排名全国第4位。发挥高校院所领军作用,积极支持在鄂高校院所建设创新平台,参与重大科技攻关,提升科研实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大力培育多元创新主体。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计划,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0400家,位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今年上半年,全省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332家,预计全年可组织申报6000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8485家,已超过去年全年入库总数。围绕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创新需求,加快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有3493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492家;今年以来,新获批建设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科技部论证。
三、关于“深化开放合作,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生态”的建议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主动融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加强新的历史阶段全省科技创新工作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会同省委政研室研究形成构建科技强省“四梁八柱”创新体系调研报告,获得应勇书记肯定。紧密对接国家中长期和“十四五”科技规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标先进发达省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系统谋划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重大部署、重大园区、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等,科学编制全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研究制定“1+4”科技政策体系,打出科技强省建设政策“组合拳”,构建强有力科技创新生态保障。
二是推进全域科技创新。坚持以推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核心引擎。加快推进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抓紧编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和东湖科学城规划,正式印发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 (2021-2035年),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组织专家开展建设方案论证,促成“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共同签署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推进创新型城市(县市)和科技园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多点支撑,目前全省共有3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3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32家省级以上高新区、55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34家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三是加强科技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区域科技合作,研究起草湖北与上海、深圳、浙江等先进省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举办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暨首届湖北技术成果交易会,与湖南、江西两省共同签署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合力。加快推动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实质化运行,启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创新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布点组网”工作,获批建设中国—智利ICT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我厅将进一步修改完善创建方案,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全力推进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任务落实落地。同时,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加强统筹联动,完善组织保障,加快补齐短板,夯实创建基础,切实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建设战略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按照“战略导向,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重组重点实验室体系,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发挥部属高校和中科、中船、航天、长江委等国家队学科、科研优势,支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梳理编制“创新链”全景图、分布图,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组织体系化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进创新链延链、补链、强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十四五”实现双倍增。积极争建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传染病、麻醉、泌尿系统、影像、心血管等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在湖北布局。
三是加快强化内生动力,促进科技资源集聚。坚持全域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和宜昌、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市县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和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撑能力,引领构建全域创新发展格局。推进实施“联百校、转千果”“楚才兴鄂科创行动计划”“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以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融通,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创新动能。
四是加快开放合作创新,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高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强国内跨区域科技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围绕长江大保护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强协同创新,引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撑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推动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中非创新合作中心等两大国家级平台为纽带,加快优势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布点组网”,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
五是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将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纵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发展、科技项目组织、科研经费管理、科技金融创新、科研机构改革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形成可推广示范的科技体制改革经验,加快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模式,营造更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