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动助力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主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重要支撑。湖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6—2021年,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3317家增加至14560家,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七,成为湖北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解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与态势,课题组基于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服务网和科技部政务服务平台火炬统计数据,从经济效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成长性等方面着手,分析目前存在问题,提出实施五大行动,助力我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体发展情况
2019—2021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分别为3112家、4816家、6633家,认定数量三年翻一番。
从地区分布来看,湖北“一主两副”城市包揽前三名,三地市高企总数占全省数量近八成(见表1)。其中,武汉市拥有4262家(其中东湖高新区1814家),占全省总量的64.3%,位居第一;襄阳、宜昌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依照数量等级,武汉市以上千家高企的数量居第一梯队;襄阳、宜昌以约400左右的数量居第二梯队,领先其他地市;黄冈、黄石、荆州、孝感、十堰、荆门、咸宁数量在100至200家之间,居第三梯队;鄂州、恩施、随州、仙桃、天门、潜江数量均在100家以下,居第四梯队。从增速来看,2021年,天门、恩施、襄阳增长较快,与2020年相比,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中天门更是翻了一番,在省直地市中表现亮眼。
表1 高新技术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单位:家
地区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21增速 | 2020增速 |
武汉市 | 4262 | 3100 | 1791 | 37.5% | 73.1% |
襄阳市 | 444 | 265 | 165 | 67.5% | 60.6% |
宜昌市 | 382 | 266 | 209 | 43.6% | 27.3% |
黄冈市 | 205 | 156 | 123 | 31.4% | 26.8% |
黄石市 | 205 | 147 | 126 | 39.5% | 16.7% |
荆州市 | 190 | 135 | 101 | 40.7% | 33.7% |
孝感市 | 189 | 147 | 129 | 28.6% | 14.0% |
十堰市 | 169 | 140 | 131 | 20.7% | 6.9% |
荆门市 | 163 | 115 | 97 | 41.7% | 18.6% |
咸宁市 | 146 | 117 | 84 | 24.8% | 39.3% |
鄂州市 | 65 | 64 | 31 | 1.6% | 106.5%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49 | 28 | 16 | 75.0% | 75.0% |
随州市 | 47 | 41 | 47 | 14.6% | -12.8% |
仙桃市 | 47 | 53 | 31 | -11.3% | 71.0% |
天门市 | 39 | 18 | 12 | 116.7% | 50.0% |
潜江市 | 30 | 24 | 18 | 25.0% | 33.3% |
神农架林区 | 1 | 0 | 0 | - | - |
总计 | 6633 | 4816 | 3111 | 37.7% | 54.8% |
注:2021年监督管理取消了1家2019年认定高企。
从收入规模来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占较大份额,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数量最多,有2955家,占全省总量的44.5%;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下的企业数量最少,有106家,占全省总量的不到二成;销售收入在2000万以下高企数占比约70%,与2020年相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占比逐年上升,成为高企数量增长的“主力军”。
从细分领域上看,高新技术企业在领域分布上具有集中度高的特征。近三年,超半数企业集中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两个领域。2021年,排名首位的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拥有1819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总量的27.4%;其次是电子信息领域,拥有1634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24.6%。与2020年相比,电子信息领域减少约四成高新技术企业,该领域受疫情影响最大。
(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情况
1. 人员大幅波动
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总数54.2万人,较2020年减少6.4%,其中,科技活动人员12.3万人,较2020年减少8.9%(如表2),人员增长在2020年出现拐点,主要原因是受2020突发新冠疫情影响。
表2 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年份 | 2019 | 2020 | 2021 |
职工总数 | 38.8 | 57.9 | 54.2 |
职工总数增长率 | - | 49.2 | -6.4 |
科技活动人员 | 8.3 | 13.5 | 12.3 |
科技活动人员增长率 | - | 62.7 | -8.9 |
2. 研发费用投入不足
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为838.3亿元,较2020年降低10.9%(见表3)。2021年、2020年、2019年户均研发费用分别为126.3万元、195.5万元、171.3万元,仅2021年户均研发费用在均值以下,降幅达35.4%,高于总额降幅。结合企业规模,2000万以下的企业2021年相比2020年多1595家,占认定净增数的87.8%,中小企业数量比重逐年上升,占比较大,其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降幅较大。
表3 2019-2021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年份 | 2019 | 2020 | 2021 |
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亿元) | 532.9 | 941.3 | 838.3 |
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增长率(%) | - | 76.6% | -10.9% |
户均研发费用(万元) | 171.3 | 195.5 | 126.3 |
户均研发费用总额增长率(%) | - | 14.1% | -35.4% |
从研发费用占比来看,2021年研发费用占比均值为4.2%,占比最高的地市-孝感是5.6%,恩施、襄阳、天门紧随其后,分别为4.9%、4.6%和4.6%,武汉排名第6位,为4.4%,以微弱优势略超均值(见表4)。相比研发费用总额与其他地市的量级差异,研发费用占比武汉反而落后,与其数量优势不符,创新能力滞后。
表4 各地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单位:亿元
所在地市 | 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 增速 |
武汉市 | 456.2 | 4.4% |
十堰市 | 77.9 | 3.8% |
宜昌市 | 58.2 | 3.9% |
襄阳市 | 52.0 | 4.6% |
黄石市 | 36.0 | 3.8% |
孝感市 | 33.9 | 5.6% |
荆州市 | 26.4 | 4.2% |
咸宁市 | 24.9 | 3.9% |
黄冈市 | 22.2 | 4.1% |
荆门市 | 14.4 | 4.4% |
鄂州市 | 8.8 | 4.1% |
随州市 | 8.6 | 3.7% |
仙桃市 | 8.0 | 3.8% |
潜江市 | 6.2 | 3.9% |
天门市 | 2.5 | 4.6%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2.0 | 4.9% |
神农架林区 | 0.4 | 3.2% |
总计 | 838.3 | 4.2% |
分领域来看,2021年,高技术服务领域研发投入最高,占比达27.5%,相较去年增长43.4%(见表5)。从变化幅度来看,电子信息领域波动最大,降幅超10个百分点。
表5 分领域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单位:亿元、%
技术领域 | 2021年研发费用总额 | 2020年研发费用总额 | 2019年研发费用总额 | 2021占比 | 2020占比 | 2019占比 |
高技术服务 | 230.3 | 160.6 | 156.1 | 27.5 | 17.1 | 29.3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 221.2 | 182.2 | 93.7 | 26.4 | 19.4 | 17.6 |
新材料 | 125.3 | 132.9 | 93.8 | 14.9 | 14.1 | 17.6 |
电子信息 | 73.8 | 217.7 | 61.8 | 8.8 | 23.1 | 11.6 |
生物与新医药 | 71.8 | 91.2 | 42.1 | 8.6 | 9.7 | 7.9 |
新能源与节能 | 53.5 | 59.1 | 54.7 | 6.4 | 6.3 | 10.3 |
资源与环境 | 33.3 | 72.1 | 21.7 | 4.0 | 7.7 | 4.1 |
航空航天 | 29.0 | 25.4 | 9.1 | 3.5 | 2.7 | 1.7 |
总计 | 838.3 | 941.3 | 532.9 |
3.知识产权质量不高
2021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共授权知识产权96130项,户均知识产权14.5件,2020年和2019年户均知识产权分别为15.1件、12.2件,与数量的大幅跃升相比,近三年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呈现停滞不前的情况。
分类型来看,2021—2019年,一类知识产权户均拥有1.1件、1.9件、1.4件;二类知识产权户均拥有13.4件、13.2件、10.8件。与往年相比,一类知识产权户均拥有量明显下降不少,二类知识产权户均拥有量呈现上升态势,是一类知识产权的10倍以上,且实用新型占专利的比重超50%,知识产权申请质量不高。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知识产权数量最多,占比26.7%,相较去年增长39.2%(见表6),表明传统行业更为重视技术创新,技术含量较高。高新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近50%的高增长率,增长势头强劲。
表6 分领域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单位:亿元、%
技术领域 | 2021知识产权数量 | 2020知识产权数量 | 增速 | 占比 |
电子信息 | 24781 | 20854 | 18.8 | 25.8 |
高技术服务 | 16101 | 10889 | 47.9 | 16.7 |
航空航天 | 630 | 710 | -11.3 | 0.7 |
生物与新医药 | 7787 | 5928 | 31.4 | 8.1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 25693 | 18458 | 39.2 | 26.7 |
新材料 | 11802 | 8285 | 42.5 | 12.3 |
新能源与节能 | 4011 | 3557 | 12.8 | 4.2 |
资源与环境 | 5325 | 3857 | 38.1 | 5.5 |
总计 | 96130 | 72538 | 32.5 | 100.0 |
(三)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发展情况
2021年,我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41.2亿元,净资产10060.6亿元,较2020年分别降低了16.8%、24.1%(见表7),受疫情影响,经济滑坡明显。
表7 2019-2021年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指标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0年增速 | 2021年增速 |
利润总额 | 593.4 | 1250.9 | 1041.2 | 110.8% | -16.8% |
净资产 | 6549.4 | 13261.5 | 10060.6 | 110.8% | -24.1% |
按规模来看,2021年,2000万以上的规模高企销售收入总额19180.5亿元,占全省销售收入总额比重达97%;2000万以上规模的高企净资产总额为9539.5亿元,占比达94.8%。可见,规模以上高企贡献了经济总量的较大份额。
按领域来看,2021年,高新技术服务领域企业经济发展情况较好,销售收入和净资产总额占比排名领先,占全省销售收入总额比重达32.8%,相较去年增长62.9%(见表8)。由此可见,近年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持续大幅增长,为全省创新创业注入新活力。
表8 分领域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技术领域 | 利润总额 | 销售收入总额 | 净资产总额 | 利润占比 | 销售收入占比 | 净资产占比 |
高技术服务 | 16101 | 6477.5 | 2960.2 | 16.7 | 32.8 | 29.4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 25693 | 5292.5 | 2485.7 | 26.7 | 26.8 | 24.7 |
新材料 | 11802 | 3144.0 | 1392.9 | 12.3 | 15.9 | 13.8 |
生物与新医药 | 7787 | 1439.2 | 953.4 | 8.1 | 7.3 | 9.5 |
新能源与节能 | 4011 | 1415.1 | 638.2 | 4.2 | 7.2 | 6.3 |
电子信息 | 24781 | 917.1 | 708.5 | 25.8 | 4.6 | 7.0 |
资源与环境 | 5325 | 773.2 | 624.6 | 5.5 | 3.9 | 6.2 |
航空航天 | 630 | 300.1 | 297.1 | 0.7 | 1.5 | 3.0 |
总计 | 96130 | 19758.7 | 10060.6 | 100 | 100 | 100 |
二、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足之处
(一)市场主体基数不够,导致高企培育增长乏力
虽然纵向来看,我省高企近年来数量增长快,但横向比较,我省高企数量总体仍然偏少,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先进省市还有明显差距,河北、安徽、湖南、天津等省市发展迅速,我省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
(二)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
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省高企的R&D经费投入为554.64亿元,广东为2894.92亿元、北京为1032.02亿元、江苏为1530.99亿元;我省高企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4.04%,北京为13.32%、广东为4.47%、上海为4.16%。另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核心指标之一,但是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金量不够高,总体上以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登记为主,64.02%企业仅有Ⅱ类知识产权,拥有Ⅰ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比仅有35.98%;2020年,湖北高企期末平均拥有有效专利数19.3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年均申请专利6.3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年均授权专利4.7件,其中发明专利仅为1.1件。
(三)分层分类培育不够,导致高企成长不快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目前仍停留在优化认定服务一般性工作层面,与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省市推出的分层分类梯次培育相比,政府支持措施的系统性、针对性、精准性不够,缺少分阶段、分层次的扶持政策,尚未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的工作合力。如:上海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构建完善“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培育链。天津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软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单位,遴选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备选库,进行重点培育。江苏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工作方案》,全面梳理遴选优质中小微企业,加快孵育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
(四)创新创业环境不优,导致高企发展受限
一是人才留不住。求职网申平台发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集中流向东部沿海省份,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等是毕业生接纳地排名前五位的省市,流入量占比分别达到12.69%、11.61%、9.93%、9.67%、8.87%,湖北作为高校大省,流入量占比仅4.06%,排名第八。二是企业融资难。我省高企规下企业占比超五成,省内科技金融发展不足,缺少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增信手段、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轻资产、风险高、周期长”获得投融资支持较难。三是中介市场不规范。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实宣传、材料造假现象,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职能和政企沟通桥梁纽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五年。我省应把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爆发式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强省建设的关键之举,通过进一步培育更大规模、更高能级、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让高新技术企业真正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高企入库+”行动,做大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增量
一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标准,全面梳理入库存量,将符合标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形成“储备一批、入库一批、服务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队伍。二是实行高企入库奖励政策。推动各市、县(市、区)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资金,按照省与各市、县(市、区)联动的原则,给予入库培育企业奖励,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三是建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载体。发挥高新区、开发区和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载体的作用,提升企业培育载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完善“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链,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源头供给。
(二)“科技赋能+”行动,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量
一是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优先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入库培育企业中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二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整合产学研各方和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开展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三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和计划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为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申报职称提供绿色通道,推动创新人才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三)“政策扶持+”行动,加强高企分层分类精准支持
一是支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推进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建设平台型、网络型、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抢占产业创新发展制高点。二是支持高新技术领军企业提升能力。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等支持力度,引导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机构、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引进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入库后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推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允许管理层和科研骨干持股并按规定分期或递延缴纳个人所得税。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首购订购政策。
(四)“金融助力+”行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作强
一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科技行政部门与金融机构建设联动机制,打通数据孤岛,利用湖北政务平台实现“两网互通,一键双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征信服务。金融机构对科技行政部门推荐的高新技术企业,试点开展高企贷、信用贷、订单贷、无还本续贷等专属金融业务。二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省市县三级政府出资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及其参股的子基金等,设置一定比例投向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入库培育企业,或出资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基金。三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和到“科创板”上市融资。
(五)“创新服务+”行动,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生态
一是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建立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联席会议制度,推行认定申报常态化、认定服务便利化、认定工作一体化,着力减表格、减环节、减时间,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效率。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入库培育企业的专利申请,实行优先审查,加大维权援助,缩短专利授权周期,保护企业自主创新合法权益。三是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构建“政府引导、协会配合、中介参与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科技中介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入库培育企业开展专业化、精细化、集成式服务,协助企业完善研发投入、项目申报、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等管理。
注:本报告为2022年度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成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EDA018)研究成果。
项目负责人:张凌云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