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科技局大举措推动人才高地建设
宜昌全市科技系统围绕“投入”和“人才”做文章,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上率先垂范,用行动为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为加快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夯实底座支撑。
一、抢抓“十四五”开局机遇,下好“先手棋”
(一)立足平台建设“引人才”。一是打造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紧紧围绕宜昌主导产业,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产研融合作用更加凸显。随着三峡实验室、绿色船舶研发工作室、华工智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等一批重量级新型研发机构完成建设,以高能级岗位供给推动人才招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三峡实验室11名院士、专家把脉坐诊,面向全球引进研发人员128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102人;人福药业全球研发总部引进本科以上学历528人;安琪与华农合作共建“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年引进本科以上学历417人。二是推动规上企业加快建设研发平台。全市156家规上化工企业建成研发团队57个,66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建成研发团队44个,97家规上装备制造企业建成研发团队51个。2022年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达3.4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11.22%,全省领先。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人员突破5000人。三是用好“1+4”人才政策,以研发项目引领团队建设。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22年引进博士12名,是过去十年引进人数之和。全市全年引进科技人才3190人,大专以上人才学历人数占引才比例93.73%排序位列14家单位第1名。
(二)突出市场主体“育人才”。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供更多岗位供给。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20%。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55%,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兴发、安琪、人福等一批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超过8%,过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9.7%。二是聚焦产学研深度合作。2022年,完成技术交易合同2988个,成交额114亿,合作研发团队超过500个。面向国内高校发布“揭榜挂帅”项目50个,探索建立“高校首席科学家+企业领军团队”的新型合作模式,吸引更多应用研究型人才选择宜昌。三是加大科技项目支持。兴发集团、三峡实验室、安谱仪器等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资金额度创新高,其中,三峡实验室、兴发集团包揽科技部项目指南中关于磷石膏研究领域的项目。
二、紧跟“四个重大”谋篇布局,建立“智囊团”
(一)坚持平台招才。研发岗位以及平台供给是高端人才就业选择的基本要素。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技术创新平台673家、创新创业平台133家,涵盖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组织三峡大学、人福、三峡星参加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发布高端岗位需求200余个,征集高端人才求职意向及咨询1000多人次。一季度三峡实验室引进研发人员3人,人福药业引进303人,安琪酵母引进本科以上学历112人。
(二)坚持投入留才。实施科技投入预算“大落实”行动,全市全口径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安排21.44亿元。建立“全市规上企业研发项目跟踪系统”“一企一策”精准调度指导企业研发投入,全市20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预算超过63亿元,计划实施研发项目总数907个,其中技术研发类项目541个,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10个,功能平台类项目12个。围绕《关于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多要素配套服务,构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梯队培养体系。
(三)坚持柔性引才。摸清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137项,广泛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分产业链推动技术合作、项目攻关、招商引才等。举办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出征暨对接宜荆荆都市圈活动、宜昌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对接会,分产业链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对接活动,全市共组织开展科技招商、成果发布、专题推介、对接洽谈、人才招引等活动共计30余场,参加单位300家、人员超过1000人,达成合作协议70余项。一季度,获批省级外专项目3个,8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人才服务企业项目获得立项支持,获得省级支持超过500万元,通过柔性引才引入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一批优质研发团队专家与宜昌市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三、着眼“强产兴城”创新创业,争当“排头兵”
(一)狠抓创新投入管理。抓好研发投入预算落实,完善政府部门、企业研发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研发投入质效。确保R&D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步达到5%以上、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
(二)构建优势创新团队。摸清现有产业链领军人才(团队)“家底”,掌握研发动向,做好跟踪服务。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引育各类科技人才3000人。
(三)不断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00家、1400亿。提高新技术在园区和产业链上的整体应用水平。
(四)强化创新平台能力提升。提升平台孵化能力。支持枝江市创新创业中心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支持蜗牛咖众创空间、云启互联众创空间等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推动当阳市航空装备制造、双莲产业园建设孵化器。加快三峡科创园宜昌园区、环三峡大学创新生态圈等重点项目建设。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