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集智聚力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近年来,黄冈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耕细作“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着力引进科技、人才和项目,形成了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黄冈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招才引项,搭好桥梁是基础。仅今年,市校合作服务中心已先后成功举办“职为等你 才聚黄冈”——黄冈招才引智暨大学生“云上双选会”、以“创新引领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为主题的黄冈市双创活动周活动等,为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复工复产以及疫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在黄冈这样一片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沃土上,不论致力于哪个领域哪个产业的创新创业,只要播下行动的种子,就一定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建立完善高校对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参与、社会协同”的模式,实行“一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所高校(院所)”的推进体系,市四大家领导全部挂帅上阵,每位市领导挂点两所高校院所,组建51个高校工作联络站。顶层设计统筹“一园八基地”,结合地方需求,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科教优势,建设“一园八基地”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层次人才智库基地、优质生源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地,以此为平台,推动市校在人才、科技、项目等多领域合作。
人才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与省内外66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吸引全国400多所高校11万余名大学生实习实训,引进3万余名大学生到黄冈就业创业,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1400个,机关事业单位引进硕士、博士1592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386家、实习实训后勤保障基地11家,创建创业平台(含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67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4个。引进“科技副总”319人、创新团队119个。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黄冈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8家增加到现在的313家,科峰传动、索菲亚家居、伊利乳业等6家企业被评为全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葛洲坝兴业、广济药业、科普达等7家企业被评为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祥云化工、鸿路钢构、稳健医疗等13家企业被评为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全市新组建科研平台254个,建成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2家。全市578家企业与9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实施合作项目403项,解决技术难题157项,转化科技成果409项,引进高校院所产业化项目18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23亿元。全市五年共申请专利12050件,授权专利5060件,万人发明拥有量从2012年的0.12件提高到1.14件。
政策支撑力度不断升级。出台鼓励支持大学生实习实训、人才“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政策,打通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制度供给,形成工作体系。投入近2亿元建设大学生人才公寓,发放大学生人才、高层次人才津补贴1.19亿元,落实科技奖补资金1.6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亿元提升到15.43亿元。为加快项目落户,对入驻项目实行“十免”扶持、“五有”保障、“一直通”服务,打造创业前有准备、创业中有支持、小企业能做大的创业生态链。为解决融资难题,与武汉大学合作实施大别山金融工程,成立大别山产业发展基金,设立黄冈市创投引导基金等5支创投基金,为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金融服务。
品牌特色逐步形成。举办大型创新创业节会活动,打造黄冈“创天下”特色品牌。常态化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节、“千企联百校”、大别山创新创业高峰对话、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明星Demo Day、创业培训等活动,承办央企熠星创新创意大赛、第二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生物医药行业赛等国家级、省级双创赛事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