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资源优势 恩施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一辆辆穿梭的工程车、一栋栋建设中的厂房……2021年1月的寒风中,恩施高新区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2020年,恩施纳入高新技术产值统计企业达到74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6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5%;全州高企达到62家,较2019年增长14.8%;全州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1家。
恩施州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介绍,2021年将更大力度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争取早日拿到国家高新区这块招商“金字招牌”,同时依托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州内硒产业龙头企业等创新载体,联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北京中医医院,谋划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到2025年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0家以上。
“加速度”创建国家高新区
2021年2月,位于恩施高新区的湖北洲际食品项目基地将正式投产,该公司总部位于杭州,为肯德基等提供食品原料。相关负责人介绍,落户恩施,是因为看中了土豆、红薯、玉米等硒食品资源。
2020年8月,来自深圳的湖北太楚科技有限公司、恩施盛方实业有限公司、湖北妍浩实业有限公司、湖北智汇谷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相继投产。4家企业计划总投资7.7亿元,到2021年实现销售额13.6亿元。他们将与此前落户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立讯精密、达翔电子等一起,成为支撑恩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恩施被称为“世界硒都”“华中药库”,土豆、茶叶等农产品含硒量丰富,拥有道地中药材2258种,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以硒食品精深加工和中药材深加工为核心的生物产业,恩施具有比较优势。恩施高新区明确了硒食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医药为两大主导产业,同时考虑解决就业等问题,确定了数字产业、现代服务业两大支撑产业。
2020年恩施州科技局先后4次到科技部专题汇报创建工作,7月,科技部与湖北省会商会议明确将“以升促建”,加快将恩施高新区培育建设成为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网上赌搏平台的大力支持下,创建工作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攻关
凤头姜是恩施州来凤县独有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形似凤凰而得名,在当地农民眼里,它一直是致富的宝贝。在湖北凤头食品有限公司,投资数百万的标准化凤头姜种植基地正在建设中。
“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可以为特色产业带来新生机。”来凤县凤头姜食品公司负责人田延富说。
“我们都听过刘教授的课。”在来凤县绿水乡生姜生产基地、宣恩县李家河镇板栗园村,村民们都认识湖北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长江大学生姜产业技术团队的刘奕清教授。2020年11月,刘奕清为180余名村民作了生姜采收和贮藏保鲜实用技术的培训,并对当地企业的生姜生物活性物质利用与系列产品开发提出建议。
据了解,2020年,恩施州申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4家(6家获得认定备案);获得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家、省级星创天地4家。州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13家,较2019年增长11.8%。
恩施州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全州“4+N”主导产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抢抓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机遇,6个项目得到科技部专项支持,全年争取到上级资金2194.7万元,较2019年增长44.7%。安排州级科技计划项目27个,投入资金1050万元,其中,硒食品精深加工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分别占科研经费总额的73.8%、23.8%。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合作开展的硒与人体健康作用机理和量效关系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表明硒对抗衰老、抗氧化及排除体内重金属有明显作用。
附件:
